[IDOL MAKER] 方時赫代表│打造對產業「獨具意義」的公司、與偶像「不同」的偶像
註:這是2013年防彈剛剛出道時的訪問。
當說到偶像是韓國流行樂的核心產業時,以他們為中心而運作的人力和結構就變得很重要。[weiv]的「Idol Maker」特輯,就將透過與這些人的深度訪談,來看看這個分工日漸複雜的產業脈絡。第一棒就是防彈少年團以及Big Hig娛樂的核心人物。[weiv]
崔友真(採訪者,音譯,以下簡稱崔):你的桌上擺著《社長之路》這本書,聽說你從防彈少年團開始便退居幕後的事之後,看到這本書有很特別的感覺。Big Hit這間公司至今的主要人物是製作人方時赫,在籌備防彈少年團的同時,也將主導權移交給Pdogg退居幕後,契機是什麼呢?
方時赫(以下簡稱方):那本書我沒全部讀完,我只是好奇社長該做些什麼事情,所以才買了那本書。其實我本來就不是很樂於活躍於幕前的個性,上電視宣傳Big Hit這個品牌的時候,也常常跟公司的職員說,總有一天我的感覺會漸漸不靈,如果只相信方時赫一個人的話,到時我們的公司究竟能做出什麼呢?不就只能以方時赫這個輪廓去延伸而已嗎?我常常這樣講。所以就決定要體制化,開始做了很多「不是用我的音樂,而是用其他人的音樂來經營整個公司」的練習…只說結論的話,那就是現在似乎還在過渡期。在建構體制的時候也失敗過很多次,最大的原因應該就是我吧,我的失誤很多。大家在選歌,聽完之後覺得我的曲子最好決定要用,而在無論如何那首歌都會變成主打歌的那一刻,Big Hit的作曲家就沒有存在的意義了。而且我也不是個很溫柔的人,如果對做出來的成品很冷靜又犀利的評價的話,作曲人就會受傷,這樣的狀況之前一直不斷重複上演。
雖然這樣,但還是一定要建構一個體制出來,所以我覺得練習的時間最長三年、最短一年。要不是防彈少年團的話,現在公司有很高的機率還處在練習期間。
崔:所謂的練習,指得是練習體制化嗎?
方:經營方面也有、音樂方面也有。以音樂來說,漸漸減少我在2AM專輯中佔的比重,GLAM也是慢慢退出主要團隊。經營方面的話,雖然防彈少年團還沒有成績出來,但我覺得基本上有達成我的目標。首先員工們很喜歡這個團體,意思是說這個團體是由他們一手培養長大的,而且也是我們很久沒有推出的男子團體,這兩者發揮了非常強大的能量,讓他們能夠自我發展。其實老闆們雖然喊著要愛公司、要愛公司,但愛公司的心沒辦法勉強培養出來。做出來的成品、員工參與的計劃要讓他們自己滿意,這樣他們才會愛公司。
體制上的話,有個我很滿意的部分,最近我幾乎不「確認」,因為負責人會自己知道怎麼辦。我沒有當過偶像團體的歌迷,所以員工們一定比我更了解歌迷的心吧。音樂上也是,Pdogg他對嘻哈很有自己的見解,在Big Hit什麼雜事都做,跟我吵架然後說防彈少年團他要自己做這件事,放大來看是野心,縮小來看則是願望或是心願。因為挑選、訓練團員這些過程,他全部都親自參與。
在發掘新人這件事情上,其實韓國最早開始「發掘新人」的時候,我就已經參與其中了,從還在JYP的時期開始我就已經學到很多訣竅。但那些方法,以及找出方時赫想要的人才這件事,又是不同的問題了,要把這些整理出來,似乎要花上好幾年的時間,其實防彈可以說是融入了我個人的哲學與世界觀。我們的新人開發組,希望能打造出熱愛音樂與舞台的藝人。不喜歡音樂的話就一定淘汰,無法展現對音樂熱情的人,就算表現得再好也還是淘汰。防彈是一群真的很用心在做音樂的孩子。順帶一提,公司並不會限制他們,不會沒收他們的手機或是限制外出之類的。想做的就去做,但如果沒有成長的話就離開公司。也不會強逼他們上課,如果他們有做作業,那就會針對作業做評論。他們自己編了舞,就會針對這些舞步告訴他們哪裡好、哪裡不好。把沒有自發精神的人關在練舞室裡面教上12個小時,這種事我真的很不喜歡。
崔:感覺你是把他們當成大人在對待。
方:對,我是這樣沒錯。基本上,我並不喜歡用對待小孩的方式來對待小孩。大概是小學三年級以後吧?我覺得從那個時候開始,人就不可能不會分辨是非了。雖然可能會因為比較衝動而闖禍,但說不能分辨是非的話就太誇張了。本來就是年紀越小,越會覺得自己是大人不是嗎?我也是從小學四年級開始,就一直覺得自己是大人,到了國中時就開始覺得「幹嘛老對我講一些人生大道理啊」這樣。我覺得真的有必要刻意叫他們去作什麼、不要去做什麼嗎?自己的選擇自己要負責啊。而防彈還有一個附加條件,那就是不喜歡嘻哈的話無法一起做下去,我們沒辦法教他們愛嘻哈的方法啊。
崔:好像是很恐怖的公司耶?!
方:我反而覺得不恐怖,因為肯定練習生自主性的公司比想像中還少。不是恐怖,而是以實力來接受評價而已。
崔:再多聊一點公司的事吧。Big Hit的組織結構是什麼樣子呢?
方:有營運組、經紀與新人開發、A&R,還有視覺創意跟策略TF組。還有副社長跟日本事務所長一起帶領的全球事業組。
崔:最重要的應該是新人開發與藝人經紀、A&R這個部分,新人開發組的人數應該最多吧?
方:新人開發組的工作,在拍攝專輯封面時把工作交接給藝人經紀組那一瞬間就結束了。進入正式出道倒數的時候,團員就完全由藝人經紀組負責,經紀人會進駐宿舍跟新人開發組交接工作。新人開發組的角色是發掘新人、教導他們,出道前還會再找營運組的PR、歌迷經紀人來進行言論教育、溝通教育、歌迷應對教育等等。交給藝人經紀組時,則是會學習該如何以藝人的身分生活。
崔:A&R跟新人開發組的分別是什麼?
方:這兩者完全不一樣。A&R顧名思義就是「Artist and Repertory」,負責的事情小至錄音室管理到與錄音、專輯相關的日程整理,藝人經紀組也會加入討論,其他的主要業務就是收歌。以我們公司為例,推薦適合2AM、林正姬、李賢等歌手風格的作曲人,就是由A&R在負責的。
新人開發組就是大家想的那樣,應該是打造出有實力和資格可以站上舞台的孩子們的地方?負責的是讓人可以邊跳激烈的舞邊現場演唱的工作,這最重要。而且也要讓他們培養出在成為藝人之後,能夠自動自發做判斷的品德。
所以出道之後,新人開發組會有一種被剝奪感,因為出道之後新人開發組會一直被罵。其實不管再怎麼認真,還是很難聽到大家一面倒的稱讚。即將出道的孩子,不可能完美無缺毫無瑕疵,而且新人在舞台上表現的好,外面的人也都是稱讚我,新人開發組接收到這些好評的機會其實並不多。
崔:應該是在幕後非常認真工作的組吧?(方:對,當然。)就我所知,Rap Monster是由Pdogg介紹給代表您的,在這樣的狀況下,Rap Monster就馬上交給新人開發組培養嗎?
方:對,馬上交給他們。其實當時並沒有什麼所謂體制的東西。最近要知道一個新來的人喜不喜歡音樂、有沒有成為練習生的資質,大概要花三個月左右才看得出來。制定三個月的練習、上課時間,然後就叫他自己準時來,公司完全不會干涉。之後會做簡易評價、基礎評價。如果感覺孩子喜歡音樂、態度好,有資質而且個性也好得話,就會從那時候開始正式量身打造課程。這時開始,我也會看前面的結果,指示說要教什麼、要怎麼做,接著就是無盡的練習與等待了。
即將正式發表的一年前,就會組成專案小組,以防彈的專案小組為例,就是每個部門都派出計畫的核心人員來加入。每個禮拜都拍下候選成員的練習影片,經過會議討論之後重組成員。要替換的人就換掉、要培養的就繼續培養,就這樣一直討論到最後。在這過程中會創造出獨特的風格,到了出道三個月前總監會開始親自指導他們。出道前的三個月每天都會拍影片傳給我看,然後他們就會每天被罵,一直修正、一直更改。防彈出道前三個月,真的是很辛苦的每天交作業、每天做檢查。
崔:可以告訴我們基礎評價的內容嗎?
方:通常歌曲由表演者本人決定,編舞也是自己決定,老師就只會教對、錯這樣。基礎評價每個月都會有。
崔:可以說是內部的徵選囉?
方:對,但Rap Mon來的時候還沒有基礎評價。(崔:那是三年前?)對,三年前剛開始防彈計畫的時候,我幫他們決定Rap要跟誰學、要去找誰來幫忙...這些有的沒的,當時練習生真的很辛苦呢。還有我們很尊重自主性,但總是有些孩子要被管教才會聽話。也曾經找過心理諮商專家來當組長,他從人性化的角度出發設計了整個課程。以此為基礎系統化,並且設計出可以涵蓋一切的基礎評價系統。我對新人開發組的要求,基本上就是「我不想跟不喜歡音樂的小孩多聊什麼」。
崔:不喜歡音樂但又想成為歌手...
方:意思是我不想跟只是一頭熱想成為藝人的人多說什麼。當然,想要當藝人是很好,但也要有才能啊。我不喜歡跟把成為藝人當成是目的,把唱歌這件事當成手段的人一起工作。問題在於順序。前面講的那一種人,跟喜歡唱歌、唱著唱著成了藝人的人是完全不一樣的。但相反地,我也不喜歡「我喜歡音樂,而成為藝人只是做音樂的手段而已」。那只要在幕後做音樂就好啦。我覺得要愛舞台也要愛音樂才行。
崔:最近很流行的字眼是「Entertainer」對吧?這是90年代沒有的概念。
方:對,當時沒有。我想要的是愛著音樂、主動、有才能的,具有很多面向的人才。在防彈出來的時候,我的需求跟市場的需求剛好達成一致了。現在大家對偶像除了要求實力之外,也希望他們有某種身為明星的氣質。大家想要的是不需要教他們怎麼表現,只要把他們的才能拿出來給人看就好的人。而公司則是把這些才能培養起來,扮演指導的角色而已。
崔:通常外界都會用「公司這次決定走怎樣的風格」來看待新的偶像團體,但我在訪問過很多人之後,發現防彈的專案小組成員們,全都是以團員為中心在思考的。
方:一開始我想找的就是很確定知道自己要什麼的人,而結果找到這些成員,真的覺得很幸福。但不可能100%依靠團員。團員決定了基本的架構,剩下不足的部分就由公司來補足。防彈比較特別的地方,是他們自己跟公司協調決定自己的行程,並不是按照公司決定好的行程來活動。因為團員們得要自己做音樂,所以得要知道怎麼管理自己的行程。做不到這一點的話,下一張專輯就出不來了,對服裝也是有很明確的想法。防彈的概念,有一半以上都是團員自己的哲學。
崔:那以防彈少年團為起點,Big Hit想要成為怎樣的娛樂公司呢?算是幫公司指出了一個方向嗎?
方:我覺得這樣想沒錯。我也是在推出防彈的同時,找到對自己的認同,也決定了身為娛樂公司的老闆所要走的路。算是一個讓我把漫無目的想著該往某個方向走的想法,整理得更為具體的契機吧。未來要招募怎樣的人、要怎麼樣製作,到了國外要怎麼應用…這些想法都變得更加明確。
崔:其實Big Hit在推出GLAM時,大家的反應是「Big Hit推偶像團體?」這樣,舉例來說就像礦泉水公司跨足可樂事業的感覺。在內部經驗還不夠的時候,當時是怎麼做出這個決定的呢?
方:比起公司的風格,我覺得這是要掌握了音樂產業的動向才能來思考的問題。當時我覺得不能再只靠非偶像的歌手,讓公司成為在這個產業獨具意義的公司。要做非偶像的團體,最好是跟經紀人共同經營。只要我好好寫歌、好好製作,經紀人就會負責宣傳,收入則是5、5對分。但比起這種系統,我更希望打造出一間對這個產業獨具意義的公司,希望可以在這個產業成為某一種指標。就像現在SM娛樂做的一樣,我覺得SM已經成為在音樂產業的起落中,不斷成長、發展的指標。我覺得我們也該成為像這樣的指標,才開始企劃偶像團體,但這並不是容易的事。一開始我覺得歌好就會成功,但後來發現並不是這樣。
偶像市場並不是靠我一個人的力量,或是單靠一首好歌就能推得動的,反而是取決於如何攻略我們的目標族群,所以新人開發組也專注針對偶像做了很多功課。公司的人會全部聚在一起討論,但訣竅並不是靠學習就會找到。在這過程中我學到不是只靠製作者的感覺就會成功,所以也比較不插手干預。
崔:你似乎是以結構、產業的脈絡來思考Big Hit的方向與展望,但個人還是會有對市場、商業性的判斷吧?像是GLAM出道時搭配了虛擬角色,或是推出像防彈少年團這樣的嘻哈偶像團體。
方:我覺得不只是一個做藝術的CEO需要具備這些,而是所有產業的CEO都要有這樣的資質。這並不是單純做市場分析就能下的判斷。要能做這樣的判斷首先要我自己喜歡,我想三星或蘋果應該也差不多吧,我覺得自己喜不喜歡最重要。第二則是感覺,大的決定完全依靠我自己喜不喜歡和我的感覺,當然我也要負責。我知道至少對於這點,公司的員工是沒有意見的,這就是我扮演的角色。順帶一提,以前這個部分也會反應在曲子上,但現在不是了。
不過那些為了歌迷策畫的內容我就不太清楚了。我不知道A跟B哪個比較好,但歌迷經紀人卻知道得很清楚。如果問他A、B哪個好,他會回答「A比較好」。問他為什麼,他會說「不知道,就是喜歡A」,就這樣試著推出去,發現大家都喜歡A!
崔:也可能是你真的找到對的人。
方:大家都這樣說,哈哈。回到主題,想做特別的東西是我的個性,所以才會有Big Hit。用多數決選出長得好看的人、用多數決選出最好的歌、用多數決選出最好的舞其實就可以了,但卻不這樣做,這就是製作人當公司老闆的優點吧。我覺得這並不是好壞的問題,而是根據老闆的特色,每間公司都有不一樣的風格。
崔:以製作人的觀點來看,偶像跟一般歌手的差異是什麼呢?
方:我覺得偶像接近服務業。有明確的目標族群,也有目標所需要的特色。所以偶像必須要有目標族群所需要的品德,滿足這些條件之後就會產生消費的行為。雖然每位歌手都會把服務歌迷當成是最基本的事情,但對偶像來說,更重要的是做到超越服務歌迷的範圍。對於把一般歌手跟偶像放在同一個標準上來看這件事,我有很大的不滿。這不是在說哪個比較有價值、哪個比較好,因為這就是完全不同的兩種服務。你對小賈斯汀的期待跟對小韋恩的期待不可能一樣嘛。我覺得大致上來看,偶像跟一般歌手的出發點根本就不一樣,所以沒有什麼東西是可以放在同一個標準上來檢視的。只是站在舞台上唱歌這點很像而已。
崔:雙方都是以唱歌為主不是嗎?從曲子要好才會成功的觀點來看,偶像音樂來自海外的情況越來越多,這部分你怎麼看呢?我個人對趙權的個人專輯最印象深刻的是,那不是直接買來的曲子,而是跟國外音樂人和合作的產物。
方:以偶像的狀況來說,歌跟舞台表演合再一起才成為「曲」。基本上,舞曲的潮流來自美國,想要用韓國風格強烈的歌,做出高完成度的舞台其實並不容易,因為拍子本身就不可能那樣組成。我個人的看法是,跟韓國作曲人的作品相比,海外作曲人的作品比較容易構成舞台表演。但跟外國的藝術家合做這件事,好像不可能馬上成為主流。只有希望讓音樂事業更國際化的少數團體,才有可能做到這樣的事。
崔:那從這個觀點來看,SM跟YG的音樂有越來越複雜的趨勢,這算是舞台表演構成的一種解決方案嗎?
方:當然。寫Rap的時候也得要考慮到舞步。最近Rap不只需要拍子,更會加入一些舞步,Rap要有讓人激動的元素才能跳舞。我比防彈的團員更了解這一點,所以在製作Rap的時候會給他們比較多意見。就像您說的,音樂變複雜,百分之百是因為舞台表演,可以說是有在這首歌裡融入音樂劇元素的意圖。
崔:其實舞台表演可以說是K-POP固有的、主要的元素。可以說是以此為基礎改變了音樂的型態嗎?
方:當然。但我覺得所有的音樂產業都要做這種轉變,是件很困難的事。假設100間小公司推出100個商品相互競爭時,接著一間大企業推出某個商品的瞬間,市場就已經成定局了。就算商品只有一個,銷售量依然是壓倒性的高。以這個想法來看韓國音樂界,就會發現歌曲組成複雜的歌佔的比重其實並不高,但這些歌在海外卻被稱為K-POP。從產業的觀點來看,這是做音樂的公司刻意製造出來的結果。
崔:您有到國外的音樂市場看過嗎?
方:我沒有,但有送員工去過,但我也不知道為什麼要去。又不是為了合作,說要了解當地趨勢也有點奇怪,我是滿懷疑有沒有用的啦。
崔:像您剛才說的,在音樂市場這個奇怪的現象當中,防彈少年團瞄準的市場或效益是什麼呢?
方:音源市場已經沒有什麼收益可言了,放棄音源收入似乎是全世界的趨勢。數位音源無法取代實體唱片,得靠演唱會和商品(goods)與支援(endorsement)來創造收益。但如果說在韓國,歌手還是得賣音樂的話,那我覺得這就是真正的價值。其實以前,大概18、19世紀時,哪有人在賣音樂啊?一直到20世紀初,大家都還不是賣音樂¬,而是賣樂譜跟表演。當我們決定防彈少年團要做成偶像時,就對音源收入沒有太大的期待。當時的想法就只是「也有像BIGBANG跟Wonder Girls那樣音源賣得不錯的偶像,說不定我們也可以?」這樣而已,並沒有想要靠音源賺錢的想法。反而是把演唱會看得很重要。瞄準表演市場的話,就得往中國發展。日本已經是基本配備了,以前都是以國內為據點、進軍日本,中國則是選擇性的發展,但現在得看成國內跟日本是基本要求,然後進軍中國。
第二個則是支援,這個YG就做得很好。表演做的好,就會有別人的支援,接著就會有贊助,所有的廣告都會跟著表演一起進行。最後則是商品,這些構成收益的模式。雖然歌迷文化是基礎,但得以此為基礎慢慢擴大才行。
崔:我完全同意。剛才提到的部分,已經是美國主要唱片公司的發展方向了。
方:當然。像Live Nation跨足唱片事業,也可以說是他們判斷唱片產業已經沒有未來可言的結果。他們覺得自己才是音樂產業的核心,所以跟Jay-Z簽約,也跟韓國的歌手簽約。唱片發行商現在也都轉向發展製作公演,因為賣唱片已經看不到未來了。
崔:那看來Big Hit把目標放在更大的市場,能不能多聊一些進軍中國的事情呢?
方:中國很重要的原因在於,現在只有那裡是有可能的市場。像巴西,我覺得搞不好無法打平機票費用,而日本反而逐年下滑。所以看到SM的企劃,我真的拍手大呼「不愧是SM!」EXO如果能像現在這樣繼續下去,接下來肯定能像東方神起、BoA那樣創造出一個市場。我覺得中國至今為止從來不是主要的市場,不能因為藝人去那裡拍一、兩部連續劇、拍幾個廣告,就把那裡當成市場。
崔:那你對防彈少年團的信心是什麼?是什麼讓你想要推推看他們?
方:大致上有兩個原因。身為製作人,讓我想要盡力推防彈少年團的原因之一,就是他們全部都是在Big Hit開始練習生生活,簡言之就是純正Big Hit血統的孩子。其實這種例子不多。通常都是團員中有一、兩個人在其他地方當過練習生,比較晚才加入團體。反正,就是因為這樣,所以防彈並不會對製作人/策劃者有先入為主的偏見,可以充分地理解我們的想法。還有就是他們真的對音樂非常有熱情。團員們大部分都是從10多歲就開始做音樂、學跳舞,年紀輕輕就為了追求夢想而在不同的領域孤軍奮鬥,然後跟Big Hit結下姻緣。他們是真的很有熱情。這可以說是我相信他們的動力。
原文:http://www.weiv.co.kr/archives/6408
他們全部都是在Big Hit開始練習生生活,簡言之就是純正Big Hit血統的孩子。其實這種例子不多。通常都是團員中有一、兩個人在其他地方當過練習生,比較晚才加入團體。反正,就是因為這樣,所以防彈並不會對製作人/策劃者有先入為主的偏見,可以充分地理解我們的想法。還有就是他們真的對音樂非常有熱情。團員們大部分都是從10多歲就開始做音樂、學跳舞,年紀輕輕就為了追求夢想而在不同的領域孤軍奮鬥,然後跟Big Hit結下姻緣。他們是真的很有熱情。這可以說是我相信他們的動力。
回覆刪除我哭 有谁晓得 出道后 他们长大了不少 现在终于熬过来 站在世界顶端 回首望去 真的 感慨 言语无法形容 .... 防弹 未来也一起走。 方 PD 谢谢你 没有你就不会有防弹 谢谢你那么相信他们